黃河中游花園口。河南日報記者 鄧放攝
□張新斌
黃河是中國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文化是中國的主體文化、國家文化、主流文化,在中國歷史上、世界文明史上,均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日主持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和高質量發(fā)展座談會上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黃河河南段在沿黃九省區(qū)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和地位。保護、傳承和弘揚黃河文化,對于謀劃黃河流域生態(tài)保護與高質量發(fā)展,對于鄭州大都市的建設、中原更加出彩,均具有重要的意義。
1
要認真研究黃河文化的河南定位
中華文明與印度文明、埃及文明、兩河流域文明并稱為世界四大文明。歷史上,黃河文明代表了中華文明的最早源頭,代表了中華文明的最高水平,代表了中華文明的最大成就。所以,黃河文明是中華文明的典型代表,是東亞文明的腹心地。
黃河流域,涉及九個省區(qū),從西到東情況極為復雜。西部涉及游牧文化,東部涉及農耕文化。尤其是以關中地區(qū)、河洛地區(qū)為代表的都城文化,更是農耕時代發(fā)展水平的最高代表。我們通常所說的黃河文化就是黃河流域物質精神和制度層面的文化的總和。但是黃河是不斷變遷的,古代黃河的北界可以達到京津冀地區(qū),南界可達蘇皖地區(qū),所以說我們提出來一個大黃河概念。而以大黃河為代表的黃河大文化,實際上是廣義的黃河文化。而以關中與河洛為代表的黃河文化,不僅是核心文化,也是主干文化,更是我們所認識的狹義的黃河文化。我們所討論的河南段的黃河文化,實際上是介于狹義和廣義之間的黃河文化。
我們在研究河南文化資源的特點時候,可以找到很多的最早、最高和很多的第一。比如,河南地下文物全國第一,年度十大考古發(fā)現的數量全國第一,20世紀100項重大考古的數量全國第一,起源于河南姓氏的數量全國第一,等等。河南匯總了這么多的全國第一,到底說明了什么問題?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地對河南的文化資源進行定位,認真地對黃河河南段文化進行定位。我們提出了河南是中華文化圣地的概念,這個圣地是由若干個圣文化所組成的。如,嵩山為中華文化圣山,洛陽為中華文化圣城,黃河河南段為中華文化圣河。
我們之所以提出黃河河南段為中華文化圣河,有以下幾個根據:一是地貌景觀的特殊性。河南段的地貌景觀,包括了峽谷河道、過渡性河道、寬淺型河道以及懸河,其類型的齊全在其他省區(qū)的黃河中是極為少見的。黃河河南段還有人民勝利渠渠首、黃河第一座大型綜合水利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以及“世紀工程”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黃河河南段還有以桃花峪黃河大橋為代表的黃河中下游分界線,以及滎陽孤柏渡南水北調穿黃工程。二是支津文化的代表性。這包括了伊洛河與黃河所構成的河洛文化,沁河與河內文化,濟水與河濟文化,以及淮河與黃淮文化,這些支津文化極大豐富了黃河文化的內容,使黃河文化更具特色,更有內容。三是歷代治河的關鍵性。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共2540年間,黃河泛濫次數1590余次,其中大的黃河改道26次,最為嚴重的是5次,黃河決口的重要地點,一個是鄭州附近,一個是濮陽內黃附近,還有一個就是開封蘭考附近,所以這里是歷代黃河泛濫最為嚴重的地方。歷代治黃也集中在這個地區(qū),如西漢的“瓠子決河”,東漢王景治河的“滎口石門”,唐代滑州治河,宋代埽工的發(fā)明,元代的賈魯治河,明代劉大夏的“太行堤”,潘季馴的“束水攻沙”理論的實踐等。四是中心地位的特殊性。在中國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占有四席。在中國古都軸線中,由長安到洛陽到開封,洛陽居軸心地位。在中古時代的兩京制體系中,長安是王朝上升時的國家中心,洛陽就是王朝成熟時的國家中心。而且洛陽的特殊地位,在整體的地理平衡中對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五是民族形成的根源性。伏羲建都安葬在淮陽,黃帝建都在新鄭,顓頊帝嚳葬在內黃,中華人文始祖群體聚首在中原。在當今一百大姓中,78個姓氏起源于河南,河南是中華姓氏的祖根地,“老家河南”已叫響全球。炎黃與各個族群的融合,夏商周華夏族與戎狄的融合,中古少數民族的內遷與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反映中原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爐。
河南黃河文化的定位研究,對于深化黃河文化研究,尤其對于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講好黃河故事,延續(xù)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均具有特殊的意義。
2
要認真謀劃黃河生態(tài)文化帶的河南布局
黃河生態(tài)文化帶,其落腳點一個是生態(tài),另一個就是文化。所謂生態(tài),就是如何在貫穿東西的黃河水道中,保持良好的生態(tài)平衡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形成一個人工促成的、可持續(xù)的由人為到自然的生態(tài)廊道,為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總體改善打下重要的基礎。所謂文化,就是立足于黃河流域所展示的博大精深的中華主流文化,將文化與生態(tài)有機地進行融合,形成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活態(tài)展示和體驗。
河南要充分利用黃河的生態(tài)和文化優(yōu)勢,積極布局黃河生態(tài)文化帶。其基本原則是保護、建設、體驗。保護是一切工作的基礎,建設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體驗是保護與建設的目的,是“以人為本”的根本目標。一是要保護黃河脆弱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充分利用黃河不斷流而形成的黃河河道固定的優(yōu)勢,將黃河灘區(qū)打造成以濕地為代表的天然生態(tài)廊道,形成獨具特色的黃河大氧吧,建設國家黃河生態(tài)公園。二是要保護黃河歷史文化資源。重點保護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歷代治黃史跡與科技文化遺存,加大對歷史文化的研究力度,利用考古以及現代科技手段,探尋以及復原相關的遺存,將保護、活化、傳承、展示、體驗,有機地融合在一塊。三是要保護黃河民間文化資源。重點保護民間技藝、民間習俗、民間居住、民間信仰中的“非遺”產品,使其活態(tài)傳承,使民間文化存續(xù)民間,代代相傳。
以鄭、汴、洛為核心,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游核心隆起帶,從而實現以黃河為特色的產業(yè)帶動,形成“一核三重”的產業(yè)布局。“一核”,就是以黃河為核心的“黃河游,游黃河”,讓人們親近圣水,體驗圣河。以黃河風景名勝區(qū)為代表的黃河兩岸歷史風光民俗游,以少林寺、龍門石窟為代表的黃河兩腹歷史文化景品游,以太行、伏牛為代表的黃河兩山文化風光體驗游,以此帶動大黃河國際旅游目的地的深度體驗。
3
要認真思考鄭州大都市黃河生態(tài)廊道的國際名城支撐意義
鄭州要成為國家中心城市,鄭州城市框架的拉大,鄭州大都市的建設,必須要有大的氣派,大的構想,大的謀劃。而鄭州跨河發(fā)展,幾乎已經成為各方面的共識。我們對國內外重要城市進行考察都發(fā)現,一個大的城市必須依傍大河,有大的江河穿城而過,使城市更有朝氣,更有魄力,更加增強了滋潤城市的魅力。
就目前鄭州地理環(huán)境的現狀考察,鄭州東部為寬闊的黃淮平原,一馬平川,便于平面布局;鄭州的西部丘陵臺地,溝嶺相間,便于立體規(guī)劃;鄭州北部為最具特色的黃河,東西橫貫,跨河發(fā)展,已初顯作為國際都會大鄭州的初步骨架。作為一個水林相間的生態(tài)城,作為一個承載厚重歷史的文化城,作為一個朝氣蓬勃的產業(yè)城,作為一個匯聚智慧的創(chuàng)意城,鄭州要有自己的定位與夢想,抓住機遇,不斷再上新的臺階。
從文化視角下我們思考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鄭州建設,一是明確文化品牌。要利用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歷史機遇,跨河發(fā)展,將黃河文化作為鄭州城市文化的主打品牌,強力打造“中華母親河第一城”。二是打造文化地標。鄭州實際上并不缺少文化地標,二七塔,CBD的“大玉米”都讓鄭州人自豪。但是作為國家中心城市的鄭州,要有一個與黃河文化品牌相適應的文化地標,對大鄭州的崛起具有至關意義。三是建設文化街區(qū)。鄭州有商都商城,要有具有商代特色的文化街區(qū),有一個集中反映鄭州文化特色的地方,讓游客到了鄭州必來而且能夠難忘的地方。四是文化業(yè)態(tài)要梳理。鄭州的最大優(yōu)勢是歷史文化資源與區(qū)位交通,歷史文化的活化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意義的問題。鄭州作為一個文化資源大市,必須認真地思考和決策怎樣將這一資源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五是齊備文化設施。鄭州的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雖然在省內與其他城市相比,具有較大的優(yōu)勢,但是,鄭州在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過程中,一定要不斷地完善城市公共文化服務建設體系,加大硬件投入,建設具有標志性的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及文體設施,以特色取勝,以亮點爭鋒。六是培育文化氣質。成都、長沙都有自己鮮明特色的文化氣質。這些氣質的形成,是與城市的文化積淀以及文化傳統(tǒng)相關聯的。鄭州是一個朝氣蓬勃不斷變化的城市,要培育相關的文化活動,逐步使市民接受,進而成為鄭州特有的文化氣質。(作者系河南省社科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黃河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