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紀山
農(nóng)歷正月二十五要做懶豆吃,這是舊俗。也是,過年時吃了多日的葷腥,得換換口味。
懶豆是中原一帶農(nóng)家最為普通的飯食,也是大多上了年歲的人愛吃的飯食。說它普通,是因為食材簡單易取——將幾把黃豆泡后磨漿,一小筐淘洗干凈的白菜幫子、干蘿卜纓子、野菜、蘿卜絲兒,摻在一起,攪拌后入鍋燒熟,加鹽調味即可食用。
本來,白菜幫子、干蘿卜纓子都是該扔掉的東西,野臘菜、刺腳芽(小薊)一類的所謂野菜人們一般很少食用。但如果把它們挑揀一下,黃葉去掉,淘洗干凈,與黃豆?jié){混合在一起,燒熟做成懶豆,便一下子來了個華麗轉身,成為一道美味佳肴。
剛出鍋的懶豆,漿水被篦出來,佐以鹽巴、辣椒、生姜、大蒜調制,配上薄烙饃,吃起來那真叫香。故,鄉(xiāng)間一直流傳著“烙饃卷懶豆,再吃都不夠”。懶豆還不怕涼、不怕剩,越炒越香——“懶豆炒三遍,拿肉都不換”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由此,我不得不佩服先民的智慧,用難以入口的菜葉與幾把黃豆竟能做出如此可口的飯食!有時,我也會想,懶豆應該和其他飯食一樣,起初并非先民刻意為之,而是在不經(jīng)意間或無奈的情況下偶爾“撞上”了,才成就了它。
可以說,懶豆是農(nóng)家特有的飯食,更是農(nóng)家度災荒的飯食。遙想早些年,吃的東西緊缺,尤其是災荒年景,老菜葉、野菜怎么做都讓人難以下咽,但不吃就得挨餓。有人偶然發(fā)現(xiàn),將一把黃豆泡軟,在石臼里搗爛,和老菜葉、野菜一起放入鍋里燒熟,吃起來竟別有一番味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可入鍋的菜的種類越來越多,黃豆與菜的比例日趨合理,慢慢地便流傳開來。
在我很小的時候,冬春季節(jié)常常是紅薯糊涂就懶豆。不過,那時的懶豆遠沒有現(xiàn)在的好吃。原因是豆少菜多,不成比例,豆腦兒“顧”不住菜,吃起來口感極差。
懶豆,上了年歲的人愛吃,既是胃的一種回憶,更是對往昔苦難日子的回望。聽老人們說,過去吃懶豆就是巧吃野菜,填到肚里撐飽肚子就行了,哪里還顧得好吃不好吃!現(xiàn)在吃的懶豆用的是啥菜?蘿卜絲、嫩白菜、淖過水的嫩蘿卜纓子,加上豆腦兒濃稠,煮成的懶豆會不好吃?可是,如此美味的飯食,無論怎樣烹飪,很多年輕人都不愛吃。也難怪,沒有經(jīng)歷過苦日子挨過餓的人,怎能咽得下呢?
責編:瘦馬 編審:陳向黨 終審:汪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