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齊國霞
元宵佳節(jié)到來,市場上花燈熱銷、元宵走俏,晚上人們扶老攜幼走出家門去賞燈,到處充盈著歡聲笑語。
為何要鬧元宵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起源于漢代。”談起元宵節(jié),對民俗文化頗有研究的我市老作家馬文告訴記者,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其為元宵節(jié),又稱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之夜,皓月當空,人們點亮彩燈,或出門賞月,或燃放焰火,或喜猜燈謎,或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這種過節(jié)方式貼切地體現出一個“鬧”字。
關于鬧元宵的習俗有很多典故,《漯河史話》一書中就收錄了幾個。
傳說一:漢高祖劉邦死后,其皇后呂氏想把跟劉邦打天下的功臣殺盡,使呂氏家族獨大。呂氏的計謀敗露后,正月十五夜,諸臣合力把呂氏家族誅滅,助漢文帝登基。漢文帝為記住這個日子,每年正月十五夜都要出宮觀燈游玩,與民同樂。
傳說二:漢武帝在元宵節(jié)前做了一個夢,夢見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者送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燒帝闕,十五夜火,焰火通夜。”漢武帝將夢中之事告訴文武百官,侍臣東方朔獻計:正月十五夜晚,長安城家家戶戶皆懸掛紅燈,燃放爆竹、煙花,再令全城男女老少走街串巷觀燈、護燈,不讓燈火熄滅,以假象迷惑火神爺,以為長安城真的被天火燒了一夜。到了正月十五夜里,長安城燈火通明、熱鬧非凡。元宵節(jié)鬧花燈的習俗自此流傳至今。
漯河人咋過元宵節(jié)
市考古所副所長、漯河歷史文化研究者趙永勝說,鬧元宵讓民俗年味兒更濃。正所謂“不出十五不出年”,按照漯河的傳統(tǒng)習俗,過了正月十九才算過完年。而元宵節(jié)作為新一年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自古以來形成了很多傳統(tǒng)習俗,如放焰火、觀花燈、猜燈謎、舞龍燈、耍獅子、踩高蹺等,將春節(jié)的氛圍推向一個新的高潮,故民間將之稱為鬧元宵。
“古代人們把元宵節(jié)稱為上元節(jié),過元宵節(jié)時很熱鬧又很隆重。”趙永勝說,民國時期陳金臺編撰的《郾城縣記》這樣記載漯河的元宵習俗:“‘鄉(xiāng)飲酒’正月十五舉行于明倫堂,以知縣為主,如無正官,以佐貳官代位于東南。”民國《臨潁縣志》記載:“元夕通衢燃燈,越日相續(xù)于道,曰‘走百病’。是夜灶卜,遇雷發(fā)聲,取土辟蝎。寒食祭墓。”道光年間的《舞陽縣志》里記載的元宵節(jié)內容更詳細:“上元舉鄉(xiāng)飲,理燈市放炮火,家煮米茶,祭神笙歌歡呼徹夜,名曰鬧元宵。上元祀神、祭先俱設湯圓、米茶、面燈、理燈,市放炮火,笙歌歡呼徹夜。演竹馬、紙船、龍燈諸戲,十六夜尤盛。”
《寨內村志》中則記述了“老漯河”過元宵節(jié)的熱鬧景象:“源匯寨人過元宵節(jié)有豐富多彩的活動,除舉行文藝演出外,南大街、北大街、牛王廟街、東大街、順河街等街巷扎過街彩燈。各商號和住戶家大門前懸掛彩燈、走馬燈,在沙河大堤上放煙花、打鐵花。各家各戶正月十五吃餃子、正月十六吃元宵,俗語曰:‘十五(日)扁扁,十六(日)圓圓,圓圓展展過一年。’元宵節(jié)期間親友互贈元宵,叫‘追節(jié)’。”
記者查詢《漯河史話》一書,看到關于現代漯河人過元宵節(jié)的記述:“元宵節(jié)又叫燈節(jié)。漯河有吃元宵、觀燈展、玩故事、演社戲的習俗,并形成了獨特的廟會。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九,市里會舉辦大型燈展,市區(qū)及周邊農村群眾都前往觀燈。農村民間藝術團體活躍在城鄉(xiāng)街頭、機關大院,表演舞龍、舞獅,踩高蹺、劃旱船、玩肘閣等。正月十五這天,夜幕降臨后,家家戶戶大門口、街頭巷尾以及樹上、河岸、池塘邊,都掛上或擺放各式各樣的花燈,處處燈火通明,美不勝收。孩子們提著燈籠走在街上,歡聲笑語傳遍千家萬戶。
責編:劉若琪